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护理 > 婴儿常见病

《亡羊补牢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时间:2020-07-24 00:00:00 浏览:8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很明事理,在处理事务上只要你能给他中肯的意见,他就会欣然接受。但还有一些人则不一样,他们要么骄傲自大,要么太过无知。在遇到事情时,他明明已经犯了错,但面对你给他提的意见,他总是会置之不理。

结果,他便是一错再错,直到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会改正。不过,好在他们还不算执迷不悟的人,能在最后关头改正错误也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说到亡羊补牢,我们也总会想到这个成语后面的典故,而它的由来,始于战国时期。

《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 吃喝玩乐 ,不管国家大事;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便借机给他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故事说完,庄辛又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庄辛通过亡羊补牢的故事侧面劝阻了楚襄王不再昏庸无道,楚襄王也如那个养羊人一样及时改正,做到了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要对存在的失误抱有侥幸心理,理所当然认为失误产生只是意外,不会再次发生.二是知道错了要马上改正,不要一错再错,这样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从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庄辛的机智善言,楚襄王能在故事中纳言改正,也同时能发现到成语故事的魅力所在。成语在中国的使用由来已久,而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像亡羊补牢,如果生活中,当我们发现了身边人的错误之后,如果劝他不听。这时,我们也可以学着庄辛的样子,给他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我想,他一定也能像楚襄王一样从故事中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的!

延伸阅读

【一】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原文及儿童故事翻译-育儿知识

愚公移山儿童故事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已将近九十岁了,世世代代都靠山居住。

但是,愚公有一心愿一直未完成,愚公觉得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而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

不知道那山路究竟有多长?只知道,冬夏换季,人们才往返一次……

在河湾上住着一位聪明的老头,这个老头就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老头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损坏,又能把这两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

(下一页: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中国经典童话故事100篇之武松打虎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新生儿护理

我们中国有很多经典的童话故事,用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勇敢,勤劳,有智慧的人!而《武松打虎》是我们中国的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预示着勇敢,自信,不畏艰险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接下来就给大家带来《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赶紧来看看吧!

景阳冈上面有一只大老虎,非常的凶残,专门伤害来往的行人,已经有好几十人丧命在了凶猛的老虎口中,有一天,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面,来了一个凶猛的大汉,这个大汉到提着哨棒,一身发达的肌肉看起来就给人一种威风十足的感觉!这位大汉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武松!

武松在这个酒店里面连喝了十八碗酒,喝到脚步都有一点飘飘然才作罢,在结完酒钱以后,武松脚步不稳的向景阳冈走去,但是却被店家急急忙忙的拦住!“壮士、壮士、这个景阳冈可去不得,最近景阳冈上面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只大老虎,以过往的行人为食物。所以你还是绕道走吧,不要平白丢了性命!”武松听后哈哈大笑,将店家推开道,你不要说这些来吓我,我不相信这冈山有老虎,就算有,我也不怕,大不了硬闯便是!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看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最好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武松看了,笑着说:“这准是酒店老板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么!”于是,对告示置之不理,依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看见一座破庙。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武松看了这才相信有虎。他本想转身回去,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自言自语:“怕什么!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又喃喃自语:“明明是人们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里有什么老虎!”

【三】家长给孩子读故事要坚持到12岁-早教儿歌

孩子都会自己看书了,没必要给他读故事了,应该让他们自己独立!

宝宝还太小,给他读那么多故事他也不一定听得懂,没必要读吧!……

家长们注意了,如果您也有类似的想法,那么赶紧改正吧!一点都不给孩子读故事听以及太早停止阅读,都是大错特错的。专家建议,家长给孩子读故事需要坚持到12岁,看来读故事可是有大学问呢,快跟小编来看一看吧!

为什么给孩子读故事要坚持到12岁呢?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为孩子读故事”描述为“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应保持的一种习惯”,而这样的好习惯,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培养。

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12岁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已经能识字看书了,但是还是很难看懂故事书,但是,如果这些复杂的故事能通过爸爸妈妈读给他听,他就很容易能听懂、理解这些有趣的故事情节。

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可以及时回答孩子的疑问,这样不仅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慢慢地培养他理解故事的逻辑思维,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