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护理 > 婴儿常见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时间:2019-07-23 00:00:00 浏览:88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流至颅腔,一般新生儿颅内出血无明显症状,及时发现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所以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宝宝的任何异常情况,一起来看看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及治疗方法吧!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

1、神智改变:烦躁不安、激惹、嗜睡,重者昏迷。

2、呼吸节律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

3、颅高压: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

4、眼征:凝视、斜视、眼球颤动等。

5、瞳孔不等大和对光反应消失。

6、原始反射减弱和消失。

7、不明原因的低体温、贫血、黄疸、频繁呼吸暂停及休克等应注意颅内出血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主要如下:

1、硬脑膜下出血

主要由于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所致。轻微出血无症状;严重出血者生后即出现不安、尖叫、双眼凝视、限局性惊厥、限局性肢体运动障碍;病情危重者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惊厥严重。轻症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因形成硬膜下积液或慢性血肿而导致限局性脑萎缩、局灶性惊厥。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为桥静脉破裂所致。突出表现为易激惹,可伴惊厥发作,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因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出现脑积水。

3、脑室旁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据头颅b超或ct分为4度。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内出血,脑室无扩大。ⅲ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多在3天内发病,75%属ⅰ、ⅱ度出血,临床无明显症状,预后良好。出血严重者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出现昏迷、惊厥、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循环衰竭,可危及生命。存活者 遗留脑积水或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

4、小脑出血

病情常急剧恶化,严重出血病例由于出血压迫脑干而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如因特殊情况(急诊检查及手术治疗等)需搬动病儿,应保持头部固定。对于昏迷病儿应置于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高热时应及时降温。如头痛、烦躁者,可给予适当镇静*。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足够的热量供给。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注意纠正低血压,将血压提至适当水平。

2、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应及时处理,如积极抗惊厥和控制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抗惊厥常用氯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脑水肿的处理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颅内高压者可静脉推注脱水剂或利尿*。

3、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处理。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所致者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对于血友病应输注ⅷ或ⅸ因子;感染所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低凝时应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抗纤溶*物;对于维生素k缺乏症应输注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复合物或新鲜血等。

4、腰椎穿刺

反复腰穿放脑脊液适用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但如患儿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或极度烦躁甚至已出现脑疝的早期征象,则应禁忌腰穿,以免诱发脑疝。

对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通常每次可放脑脊液量3~14ml。起初可每天腰穿一次,当颅脑ct或b超显示脑室明显缩小或每次腰穿流出脑脊液<3~5ml时,则可改为隔天一次或间隔更长时间,直至脑室恢复正常大小。总疗程一般为2周至1个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有超声的动态监测。

5、硬膜下穿刺

适用于大脑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前囟未闭时尤为适用。穿刺成功后应让液体自动流出,而不要用空针抽吸,每次流出的液体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5ml),否则可能诱发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穿刺的间隔时间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或颅内压,一般可每天或隔天穿刺1次。两侧硬膜下血肿者,每天只穿刺一侧,交替进行。

6、手术治疗

若出血量较大,脑实质症状严重或出现脑疝等危险症候,应早期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一般病例则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脑血管造影及手术,包括清除血肿和对局部畸形血管的处理等,通常以发病后2周左右实施为宜。对大脑凸面桥静脉出血引起的硬膜下出血,多数可经反复硬膜下穿刺引流治愈,少数需手术治疗。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治疗,主张反复腰穿放适量脑脊液或加用*物治疗如乙酰唑胺、呋塞米或甘油等,以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如无效时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7、介入治疗

近20年多来,介入疗法迅速发展,使一些不能手术或手术困难且危险大的病变得到了治疗,提高了疗效。目前所用血管内栓塞材料可分为固体栓塞剂与液体栓塞剂。前者包括微球、吸收性明胶海绵、聚已稀醇、手术丝线、弹簧钢圈、球囊等,它们主要是靠血流冲击作用将栓塞微粒送入供血丰富的病变区,将脑动静脉畸形或富血管肿瘤的供血动脉分支堵塞。后者主要有硅塑胶液与α-氰基丙烯酸酯两类。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栓塞剂与方法,如对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其他颅内外动静脉瘘,宜行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

8、康复治疗

ich一旦病情稳定即应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功能训练等。有肢体瘫痪者应尽早开始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有失语者应坚持早期进行言语训练。尽早让患儿取坐位和站位,不能独坐可先扶坐,坐位有困难者可先采取半坐位,不能独站可先扶站,开始可每天数次,每次数分钟,以后逐渐延长康复训练的时间。此外,还可辅以针灸、推拿、理疗等,以减轻神经损伤后遗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及治疗方法介绍,不同病因的颅内出血预后情况不一样,不过如果及时治疗,恢复健康的几率就越高。

延伸阅读

【一】新生儿惊厥全方位解读-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惊厥是指由多种原因(产伤、缺氧、代谢异常、感染及先天畸形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进性紊乱的一种症状,是脑组织部分神经元突然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放电导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随意的收缩运动。

新生儿惊厥全方位解读

新生儿惊厥的五种表现类型

新生儿惊厥发作与年长儿不同,其特点没有典型的大发作,而且多表现为无定型的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各种形式可能交替出现,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新生儿惊厥在临床上,按其表现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1.微小发作:较其他类型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偏斜、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吸吮吞咽、瞳孔散大、有时伴有异常的哭笑,或只有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则伴有肢体的踏车、跨步、游泳等动作。

2.多灶性(游走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是游走性的,无固定顺序,发作中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3.局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发作中可在中央沟附近查到一侧局限性高幅尖 波,并可能扩展到同侧半球的邻近区域或对侧。轻微的局限性发作有时不能辨认,如一侧肢体或指(趾)的轻微颤动或强直,肢体的奇特动作,如上肢的摆钟样动 作、双下肢的踩踏板样动作等。

4.强直性惊厥: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本型以早产儿多见,常提示有器质性脑损害。

5.肌阵挛性惊厥:本型临床上少见,常提示弥漫性脑损害,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脑电图常无特殊形态的异常。

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1.颅内疾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占惊厥病因的60%~70%,惊厥多见于生后24小时内; 缺氧性及产伤性颅内出血:惊厥多见于生后2~3天;脑梗塞:多为大脑中动脉梗塞、惊厥多见于生后1~4天。

本文由太平洋亲子网 编辑原创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生宝宝夜半惊厥是何故 小儿过敏疾病的常见症状 专家谈新生儿常见的疾病

【二】新生儿睡觉翻白眼正常吗-育儿知识

经过妈妈网百科的介绍,奶爸奶妈们已经了解新生儿睡觉翻白眼的。那么,究竟新生儿睡觉翻白眼正不正常?

新生儿在睡觉时翻白眼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的。新生宝宝在睡觉时翻白眼,有可能是宝宝累了。常常的,宝宝感觉累了时,想睡觉,但是眼睛却没有完全合上,还处于半眯着的状态。所以,宝宝的眼珠就会自动向上移动,就会有翻白眼的情况出现了。宝宝这是想要用似睡非睡的状态帮助快速进行睡眠呢!

当宝宝的睡眠状态较浅时,也会出现翻白眼的现象。而且,宝宝在翻白眼时,基本都是处于浅睡的状态中。这时,宝宝若是只有翻白眼及抖动的情况,面部和其他部位并没有出现异常情况,通常都是正常现象。因此,爸爸妈妈们不需要过于担心,当宝宝慢慢长大时,这种情况就会好转的。

除了翻白眼之外,随着宝宝的慢慢长大,也会出现更多的小动作,爸爸妈妈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宝宝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宝宝还小,所以就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现象出现。

但是,爸爸妈妈们也要注意,如果宝宝全身都出现异常情况的话,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做检查了,以免宝宝发生意外。

【三】宝宝服用鱼肝油需要持续多长时间-新生儿护理

有妈妈咨询孕妇网,宝宝服用鱼肝油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下表达,其实婴儿需要服用的准确来讲并不是鱼肝油,而是维生素d3滴剂。只不过很多时候医生会建议我们选择鱼肝油,也就是妈妈平日里所说的小绿葫芦。

什么是鱼肝油?

鱼肝油(英文名:cod liver oil)。主要是指从鲨鱼、鳕鱼等动物肝脏中提炼出来的脂肪,色为黄色,有腥味,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

是谁建议的我们给宝宝服用维生素d?

维生素d的补充主要是为了预防佝偻病,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比如罗圈腿。

因为母乳喂养时,母体内的维生素d很难进入乳腺再进入宝宝体内,故而中国营养学会《婴儿喂养指南》指出:从新生儿出生数日开始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iu。

人类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从来都不是通过食物摄取,而是主要通过晒太阳。太阳通过照射皮肤合成7-脱氢胆固醇,进而帮助合成维生素d。

所以由此可见,我们关注的应该是维生素d的补充,并不是维生素a、d的合剂(鱼肝油)。

那么,宝宝服用维生素d应该持续多长时间呢?

我国的建议是补充到孩子2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补充至青春期结束;加拿大和英国则建议所有的人群都应该补充,也就是补充一生。而对于日照较充足的国家,并没有额外补充的建议。

最后孕妇网要和各位妈妈建议的是,如果想要孩子补充的维生素d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我们需要孩子体内有健康充足的益生菌菌群。因为益生菌能够帮助维持肠道生态微平衡。而肠道生态微平衡可以加速合成维生素及促进铁、钙、维生素d等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