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备孕 > 孕前准备

六种方法测试排卵期

时间:2023-02-06 14:00:02 浏览:49

想要一个 健康 的宝宝, 男性 需要要保证自身的 精子 正常健康就行了,随时在一边待命,而 女性 就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排卵期,如果连排卵期都不清楚,想要中彩,无异于碰大运。

正确的掌握排卵期,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很重要,可以增加受孕的几率。有个方法,想怀孕的在排卵期的第一天开始,保持两天做爱一次的频率,坚持几个月,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都会怀孕。

如何计算排卵期?

一、月经周期正常

通常情况下,女性生理周期为26到30天,自上次月经来潮后第14天前后是你的排卵日,一般卵子可存活1到2天,若是能把握住这个时间段,何愁不“中彩”?

二、月经不正常

排卵期计算公式为:

排卵期第一天=最短一次月经周期天数减去18天;

排卵期最后一天=最长一次月经周期天数减去11天。

例如月经期最短为28天,最长为37天,需将最短的规律期减去18(28-18=10)以及将最长的规律期减去11(37-11=26),所以在月经潮后的第10天至26天都属于排卵期。

三、借助其他工具计算排卵期

1、b超监测法

通过b超检查,有经验的医生会看到卵泡从小到大排出来的过程。这个方法应该是最准确的。

2、白带观察法

在一个月经周期中,白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多数时候,白带比较干、比较稠,也比较少。而在两次月经中间的那一天,白带又清、又亮、又多,像 鸡蛋 清,更像 感冒 时的清水样鼻涕,这天就是排卵期。这是由于排卵时产生了较高浓度的雌激素,作用于宫颈口的柱状上皮细胞,使它们分泌大量白带。

3、基础体温法

这个方法比较麻烦,由于两个卵巢交替排卵,所以一般要至少测定三个月,才能真正了解双侧卵巢的排卵情况,时间也太长,基本很少人去测试。

每天清早醒来,在没有任何活动时测体温,把每天测得的基础体温标在方格纸上,排卵期规律的女性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排卵期前两周左右基础体温往往低于36.5摄氏度,而排卵期后两周左右基础体温往往高于36.5摄氏度。即一个月中,出现基础体温前低后高的双向曲线,这个双向曲线开始变高的那天就是排卵期。

4、乳头触痛法

乳头和乳腺管对雌激素很敏感,在排卵期产生的雌激素的作用下,乳头变大、变红、颜色变深,感觉变得很敏感,同时乳腺导管会变粗、变大、变长,把乳头往外顶。

5、宫颈黏液估测是否排卵

6、排卵试纸自测

排卵试纸是女性用的最多的自测方法,总的来说,排卵试纸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大部分女性都是用这种方法,最起码它能测出你是否排卵,哪个时间段是排卵期。

排卵试纸是通过检测黄体生成激素(lh)的峰值水平,来预知是否排卵的。女性排卵前24~48小时内,尿液中的黄体生成激素(lh)会出现高峰值,用排卵试纸自测,结果就会显示为阳性。有女性使用排卵试纸测试时一直显示弱阳性,并不表示该女性身体有问题,而是该试纸不适合该女性。

测排卵要从下次月经前17、8天开始测,要连续测直到确定排卵后,测到弱阳向阳性时应一天测两次最佳。排卵试纸使用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检测女性排卵期什么时候到来。

六种方法测试排卵期

延伸阅读

排卵日爱爱容易生男孩

精彩阅读: 怎样才能生男孩?

性交日对 胎儿 性别的影响

通常呈现酸性的阴道,在接近排卵日时呈现碱性,考虑到x 精子 与y精子的性质,有目的地选择性交日,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控制性别的效果。

排卵日的前2天的特点:

1、 子宫 颈管还没有分泌碱性黏液。

2、阴道内为酸性。

3、x精子比y精子的耐力强。

4、生女孩的机率较高。

排卵日当天的特点:

1、子宫颈管分泌强碱性黏液

2、阴道内的碱性度增高。

3、y精子比x精子的功能旺盛。

4、生男孩的机率较高。

女性如何了解排卵期并改善受孕率

现在的人们做事都很讲究效率,怀孕也是一样,女性每个月都会排一次卵,而这个时候也是女性的最佳受孕时间。所以,女性想提高受孕率,就要抓住这个时间段,尤其是抓住身体发出的排卵信号。

那么,女性的排卵期应该怎么算?

大家都知道女人每个月都会来一次月经,一个月只排卵一颗,而月经就是因为卵子不能和精子结合成胚胎,导致卵子自然凋零,子宫内膜脱落形成经血。所以,女人的排卵期大多数在来月经前,也就是说你要想快点怀孕,就要抓住来月经前几天,计算出准确的排卵期。

虽然,每个女性来月经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你只要记得你第一天来月经的时间到下一次来月经之间间隔多少天。基本上是来月经前14天就是排卵期,但是具体是哪一天排卵,需要用专业的仪器才能测量出来。不过,女性在排卵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只要抓住这个时间怀孕成功的几率也很大。

那么,女性在排卵时,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首先是体温会比平常高半度,大家都知道人体正常体温是36.5度,但是女性在排卵的那几天,体温会比正常体温高半度左右,也就是体温会在37度。所以,你要是最近在准备备孕,并且想快点怀上宝宝,可以在来月经前14天,每天都测量体温。但是,你要记得排卵时候体温升高和低烧时体温升高是不一样的,身体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

其次是白带分泌物干净黏稠,虽然每天女性都会有白带分泌物,但是一般情况下白带分泌的会比较少。只有到了排卵期的时候,白带分泌物才会很多,而且这个时候的白带干净清澈,看起来像鸡蛋清一样。摸起来的感觉,是粘粘的,很有弹性,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进入排卵期了,想提高受孕率的女性要抓住。

最后是排卵期那几天食欲不振,女性在进入排卵期的时候,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升高,荷尔蒙旺盛。身体机能受到影响,生理欲望会非常的强烈,渴望和异性接触,自然食物就会下降。所以,在你发现自己最近食欲不振,不想吃饭,而且月经期也快到了,那么就别怀疑了,就是进入排卵期了。

其实,女性要想成功怀孕,不仅要抓住排卵期,还要抓住怀孕的黄金时期,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个孕期环境的时间点是周日上午,人们在休息的时候,身心最放松,这也是身体健康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早晨,当体内雄激素强时,同房妊娠的成功率非常高。此外,人们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想要孩子。精子和卵子的活性也很高,这有助于生产健康和聪明的婴儿。

当然,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生孩子都要趁早,在30岁之前生完孩子是最好的,这个时候的身体状态最好,精子和卵子的质量最高,女性也能更好恢复身材。

为什么促排卵方案是不一样的

很多患者会问,为什么我跟她的促排方案不一样?为什么我要降调,她不用?其实,每位女性适合的促排方案不一样,治疗过程也不一样。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各个方案的具体内容。

在试管婴儿治疗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成熟的卵子,女方需要使用促排卵*物让原本要闭锁凋亡的卵泡也一起发育成熟。

我们遵从个体化治疗原则,即根据每位女性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常见的有长方案、短方案、超长方案、拮抗剂方案、微刺激方案、自然周期等等,选择了不同的方案,疗程就不尽相同。

我们一起来大致了解一下不同方案的区别~

长方案

对象:主要适用于情况比较理想,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患者。

时间:从降调至取卵约1个月,虽然时间略长,但比其他方案促排效果佳。因此,是促排卵方案中常用方案之一。

流程:月经来潮的第18至22天,b超检查大卵泡是否已经排出,孕酮是否已经升高,然后确定降调节时间。降调第14天开始促排卵(降调后期会正常来月经),一般促排10天左右,注射最后一针促排卵*物的当天晚上需注射hcg(俗称打夜针),打夜针后34-36小时取卵。

超长方案

对象:主要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高lh(促黄体生成素)的患者。

时间:超长方案需要的时间较长方案多1个月的时间,需要注射2次降调节*物,两次之间需间隔1个月。

流程:月经来潮第2~4天肌肉注射长效降调*物。28~30天后再次注射,连续注射2~3支。末次注射后28~30天监测激素水平和超声,达到降调节标准后启动促排。促排卵过程与长方案相同。

短方案

对象:该方案适用于年龄大、卵巢功能不良的患者。

时间:短方案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前后约需10-15天时间。

流程:从月经周期第2或第3天开始用降调,同时进行促性腺激素注射,一直到夜针日。

拮抗剂方案

对象:主要适用人群与短方案相同,此外尤其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该方案可以大大减少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关于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ohss)发生的指南指出,对于年龄小于35岁和ohss高风险的患者推荐首选拮抗剂方案。

时间:持续时间与短方案相似,前后约需10-15天时间。

流程:从月经周期第2或第3天开始用促性腺激素,在卵泡长大到14mm左右时或雌激素明显上升时,同时使用拮抗剂,至夜针日。

微刺激方案

对象:此方案常用于卵巢低反应患者,也可用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高风险的高反应人群和有激素依赖肿瘤风险的患者。

时间:与常规刺激方案相比使用剂量较低,促排时间较短方案更短。

流程:医生会根据患者月经期的卵巢情况及性激素水平判断如何用*,一般是从月经周期第2或第3天开始口服促排*物,期间或5天后进行促性腺激素注射至夜针日。

自然周期

对象:主要用于自愿选择自然周期、卵巢低反应以及因存在一些疾病风险不能进行卵巢刺激的患者。

时间:根据患者的月经自然周期进行。

流程:不用任何*物刺激卵巢诱导排卵,但必须通过临近排卵期反复监测lh峰估计排卵时间,以便获取成熟卵细胞。自然周期的获卵率相对较低,其最大的优点是简单经济,可重复性强,不存在卵巢过度刺激和多胎妊娠的风险。

在临床治疗中,生殖中心的医生会根据不同方案的特性同时结合患者不同的病史、卵巢状况以及个人特点,进行方案的选择并作适当的调整,具体请遵医嘱。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