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经验知识

面食小兔子怎样做

时间:2023-08-15 07:30:02 浏览:89

1、用30度到40度的温水将干酵母和糖融化,静置5到10分钟后,慢慢倒入面盆和成光滑的面团;

2、将面盆盖上保鲜膜放置温暖处发酵至两倍大;

3、发好的面倒在面板上揉一会,搓成长条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擀皮放上枣泥馅;

4、胡萝卜切成长条后削成细小的圆柱形,再切成小段状做眼睛备用。包好馅捏出兔子的基本形状,头部两边插上眼睛;

5、用剪刀剪个十字花作兔子的嘴,然后剪出兔子的两只耳朵;

6、将小白兔放在盖垫上用大一点的盆或锅盖盖上再饧30分钟;冷水上锅,中小火烧开后蒸12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一次可多做一点,装保鲜盒或袋里,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冰箱不是保险箱,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月。

面食小兔子怎样做

延伸阅读

山西有哪些面食

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1、馒头: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

2、面塑: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和瓜果等花样繁多的面塑。 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3、包皮面: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比1的比例准备好,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白面团擀成饼状。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擀成面条即可。食用时用芫荽酸汤、葱丝辣调最佳。

陕西最知名的十大面食

提到陕西这个省份,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备受食客欢迎的面食,陕西的面食那么多,其中哪些最为出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十大最知名的山西面食。

陕西最知名的十大面食

1.油泼面

油泼面是起源于明代,集酸辣、香辣、鲜香味道于一体的陕西传统特色面食之一,中国最出名的十大面条之一,正宗的面食通常是将手工制成的面条在煮熟过凉后捞入碗中,放入花椒粉、辣椒粉、盐等配料,再浇上一勺滚烫的采菜油,最后调入适量的酱油和香醋,即可食用。

2.臊子面

臊子面是一种以宝鸡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的著名西府小吃、陕西省特色传统面食之一,中国十大最好吃的面条之一,广泛流行于陕西关中平原、甘肃陇东等地方,臊子面的臊子通常以五花肉为主要原料,而一碗好的臊子也是这碗面的灵魂所在。

3.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因面条打在面板上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的陕西关中地区汉族传统风味面食,通常面条是利用手工拉制而成,在食用时通常还会配以菠菜、胡萝卜、鸡蛋等菜码,最后成品色泽鲜艳,入口后余味悠长。

4.浆水面

浆水面是一道广泛流传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一带,通常以浆水作为面条汤汁的面条,据传是起源于汉高祖刘邦时期。通常成品会加入白菜、荠菜、芹菜等叶类蔬菜,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入油泼辣子、香菜、花椒等辅料,口味集酸、辣、清香于一体。

5.户县软面

户县软面因面条像裤袋而被评为关中八大怪,而这种在面条煮好后,通常还会配以猪肉、土豆、蒜苗、鸡蛋、木耳、小青菜等菜码做成的臊子及其他调味料一同食用,是去到陕西地区必吃的一道传统美食。

6.扯面

扯面是广泛流行于陕西、山西南部、甘肃等地,有着三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面食,其中以西府扯面和宝鸡扯面最为正宗,在面条制作好后,通常还会拌上臊子、红萝卜、豆角、鸡蛋、菠菜等调味料。

7.擀面皮

擀面皮是一种以西府宝鸡地区出品最为出名的陕西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名小吃,也是带有柔软劲道、韧度高有筋性,酸辣可口特点的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宝鸡岐山擀面皮还在2011年被评定为中华名小吃。

8.裤带面

裤带面是陕西八大怪之一,是陕西的一道特色的美食小吃,最早起源于秦朝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目前已经成为流星雨陕西地区的风味面食,通常制作面食的面很宽并极具韧性,入口劲道,其中以陕西蓝田裤带面最为出名。

9.蘸水面

蘸水面是一道具有陕西省独特风味,备受西北人士喜爱的独居特色的传统面食小吃,而在陕西卖的蘸水面条大多都是论根卖,长度可达1米,宽的可达5至6厘米,而吃起来通常是将面盛在面盆中共同食用,每人都会调一碗内部具有蒜苗等五味佐料的蘸料碟。

10.羊肉面

羊肉面是以面条和羊肉为主要原材料制成,在陕北榆林、内蒙大部还有安徽萧县有着广泛流传的面食,而这一碗面虽然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其中以榆林羊肉面最为初民,堪称是陕北面食的代表。

山西传统面食

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大约两千年历史了。山西面食种类繁多,烹饪方法有蒸、煎、烤、炒、烩。那么大家对山西面食了解多少呢?一起和饮食文化来看看吧!

莜面栲栳,传统面食,用莜麦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种佐料,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做法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小伙子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

接下来的活就可以交给双手轻柔的女师傅了,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

味道

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喧腾腾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

起源

莜面栲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现在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以上虽为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

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