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15:30:01 浏览:22
远离“情绪中暑” 进入“大暑”后高温“桑拿天”将增多,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 是夏季养生关键点。暑天“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都有利于“心”的养护。而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天津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在接受新华网提醒到,此时节,公众要学会宽容,做到心平气和,遇事尽量冷处理,远离“情绪中暑”。
如何“避湿” 大暑前后温度达到一年中的顶峰,其闷热程度也达到顶峰,中医认为此时是湿气最重的时候,人们非常容易受湿热邪毒侵袭,经常会出现胃口不好、大便黏腻、腹泻呕吐、口舌生疮等症状,所以此时养生还要注意“避湿”。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大暑时节“避湿”还需要避开生冷食物,也不要睡凉地板,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
大暑时节饮食 大暑期间可多吃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的食品。所谓“天生万物以养民”。大暑期间,市民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市民可以尝试一下姜炒牛肉、子姜炒木耳等。但姜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冬补三九,夏补三伏。鸡、鸭、鸽子等都是大暑进补的上选。
劳逸结合 慎防中暑 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防暑*品。保健专家特别提醒说,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其喝些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时节很容易中暑,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健身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因此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跑、器械运动等。
夏日防止情绪中暑
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虽然情绪中暑强调个体差异,但不论体质好坏,在高温、高度超负荷的条件下连续工作时间一长,也会发生中暑。另外,夏季不能有过大的运动量,游泳、散步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但不能过量,特别不能在强烈的阳光下锻炼。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透过毛发、皮肤、头骨而辐射到脑膜和脑细胞中去,易使大脑发生病变引起中暑。夏季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晨和下午4点钟以后,而且强度不宜太大,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30分钟为宜。
睡眠一定要充足而有规律。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不足,情绪就会变得急躁。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能在中午休息1个小时左右最好。熬夜是情绪中暑的导火索之一。
多吃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菊花、金银花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味道可偏酸、咸,多喝白开水,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盐。不要爆饮冷饮,少吃油腻、油炸和过分甜腻的食品。吃辣椒可以促进排汗、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所以有一定好处,可适量食用。而晚上和早上最好吃稀饭。因为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常常因为比较注意养护阴津,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养护阳气。稀饭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对肺肾阳气虚弱的人更有好处。
相关文章
怀孕周期
备孕分娩婴儿早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