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21:24:01 浏览:41
1、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3、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临淄饮食
群众历来以小麦、谷、豆、玉米、高粱为主食,南部习惯摊煎饼,北部多吃窝头。改善生活,吃面条、水饺、蒸糕、馒头或擀饼。有的农历三、四月间,以可食的叶、菜,用白面调和,油煎成小饼称“馅食”。五月,以黍米混枣做成直径尺半、厚三寸的大糕,名之日“刀切糕”。也有以黍米加枣包棕子。餐具多陶质黑碗粗瓷碟盘。
1949~1957年,单饼、煎饼成为主食,多数午餐有炒菜。
1978年后,单饼、馒头作主食的地区占80%。餐具亦兴讲究,城区居民,多有成套细瓷餐具,酒具。乡村一般通用白瓷碗盘。过去农民做饭烧柴草和树叶,自60年代起,部分农户以煤代柴。进入70年代部分农民用液化汽做饭、炒菜,80年代末,液化汽在农村基本普及。
90年代,饮食上由70年代的吃粗吃饱、80年代的吃细吃好过渡到了注重营养保健。讲究营养搭配,少肉多菜,老人儿童普遍喝牛奶。不少家庭做饭已用上了高压锅、电热锅、电饭煲,不锈钢组合厨具、多功能微波炉已大量进入家庭。
进入21世纪后,城乡主食开始向肉、蛋、奶转化,“绿色食品”引起广泛重视。青年双职工家庭喜欢一日三餐在餐馆就餐,老年人则开始回味原来的粗茶淡饭,喜欢吃煎饼、小米饭等粗粮和小豆腐、野菜等无公害蔬菜。
如何饮食才能有效增肌
1、早餐:由于一夜没有食物摄入,身体急需热量,以便为头几个小时的工作提供能量,应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其燃烧缓慢,能持久地提供能量,是较好选择,同时还需补充蛋白质来保持血液中的氨基酸流,有助于防止肌肉产生分解代谢;
2、上午餐:早餐后3小时是进食的时间,应选择含有蛋白质的食品,再食用水果补充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保证能量供应和氨基酸流;
3、午餐:应是蛋白质,复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提供高蛋白和热量;
4、下午餐:应在健身前至少一小时摄入,选择一种高蛋白饮料碳水化合物,保证血液中的氨基酸流;
5、午至晚餐:包括两部分,首先是训练后30分钟内摄入碳水化合物来补充健身时消耗的糖元储备,第二部分是在一小时后摄入,应包括复合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和大量新鲜蔬菜;
6、深夜小吃:可以自选摄入少量蛋白质以保证夜晚的氨基酸。
正月初七饮食风俗
在不同的节日里面,存在的现实意义是不同的,因为在中国有益的传统文化当中,人们了解一个节日要从节日的时间、节日的来源、节日的风俗、以及节日的饮食养生等方面进行了解,春节快要到来了,了解正月初七饮食风俗就是必须的。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
正月初七的时候人们有吃七菜羹的传统,吃及第粥与面线,都是必须要吃的,这些都是象征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食物。及第粥的主要材料是猪润,润者,富润之意。而肠音与长相同,也就是长生富贵之意。大家都希望通过庆祝人日,能够富润长寿。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大家一起吃。
此日吃面条长寿幸福
在这一天,古时候人们称作是人日,因为初一至初七是动物的生活,女娲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几经演变,成为汉族吃七样羮习俗。吃面条的说法在北方比较流行,之所以有这种风俗是因为一直以来,面条是人们过生日时候最常吃的食品,这个主要是源于面条的外形又长又廋,所以寓意长寿,成为了人们贺寿必须吃的食品。正月初七既然是人日子,当然少不了贺寿的主食面条了,而且还要将面条擀得又长又细,传说这样的面条吃了才能更加长寿幸福。
吃饺子寓意生活美满
此节日的时候,人们有吃饺子的风俗,这一天必须是要现包现吃的,寓意捏老鼠嘴,把不好的东西消灭。有些地区会吃小豆腐,据说这种食物很像老鼠脑,也是代表把不详的东西抹掉的意思。南方则会吃面条,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会吃长寿面,希冀大家都健康长寿,而且面条很顺滑,象征着未来日子平安顺利。在外的游子也会煮上一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章
怀孕周期
备孕分娩婴儿早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