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儿保健 > 婴儿保健

带宝宝晒太阳抓住两个时段

时间:2019-07-23 00:00:00 浏览:94

●增强免疫力,晒太阳好处多

“阳光中,含有眼睛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朱晓华介绍,人晒太阳的主要目的,是皮肤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而维生素d既被看做维生素,又被当做一种荷尔蒙。“因为维生素d是维生素家族中的极少数例外。”朱晓华解释,绝大多数的维生素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必须通过食物或者*剂补充来摄取,但维生素d是例外,它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皮肤来合成。“维生素d主要用于组成和维持骨骼的强壮。”郑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晓燕说,维生素d能增强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能力,所以常被用来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病,关节痛等等。而缺乏维生素d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引起儿童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病。此外,缺乏维生素d还有可能造成肌肉萎缩、痢疾腹泻、失眠、紧张等。

王晓燕还介绍,晒太阳不仅能强壮骨骼,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贫血,并可杀灭空气里和皮肤上的细菌,增强皮肤抵抗力。阳光也能帮助人体预防流感,“之所以冬天流感发病率高,与晒太阳少也有关系,因为晒太阳少使得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导致免疫力低下。”王晓燕说,晒太阳少也使得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没了“用武之地”,让病毒有机可乘。

●如何带宝宝晒太阳

上周三下午两点,记者曾在黄河路与花园路交叉口见到一位带孙子晒太阳的老大爷,刚半岁的孩子被放在小推车上,因为正值上班高峰,周围车水马龙,空气质量很不好。“都说让孩子多晒太阳好,我看这儿太阳怪好,还没风。”老大爷说。

“晒太阳也要讲究方法。”朱晓华介绍,一般情况下,晒太阳时间以上午9~10时或下午4~5时最好,因为上午9~10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午4~5时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而12~14时的阳光比较强烈,对孩子的皮肤不好。

大部分人认为春天的阳光较柔,多晒不会对皮肤造成危害。但朱晓华介绍,春天的太阳紫外线含量也很高,许多妈妈经常抱着孩子一晒就是两个小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婴幼儿的皮肤娇嫩脆弱,长时间晒太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起红疙瘩等。朱晓华建议,婴幼儿每天晒太阳不宜超过一小时。

有些家长抱着宝宝在室内阳台上晒太阳,但是隔着玻璃晒太阳实际上没什么作用。“满月以后的宝宝就可以到户外晒太阳了。”王晓燕认为,可以选择到一些绿化较好、空气清新的公园晒太阳。不要在靠近街道的广场,浑浊的空气、汽车尾气和太多的粉尘,对宝宝的呼吸道不好。

在晒太阳过程中,很多妈妈怕孩子受凉,给宝宝包裹得很厚,那样也不科学。

朱晓华介绍,晒太阳时应该在保证暖和的前提下,让宝宝的头、手、脚以及能露的地方尽量露出,但孩子的面部和眼睛最好避开阳光直射。

“晒太阳会让宝宝损失一部分水分,所以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水来喝。”王晓燕说,一定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

延伸阅读

【一】宝宝私处的9大常见疑问解答-婴儿保健

一般小男孩长到10个月 以后,就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小女孩则可能摩擦双腿,或者在凳子椅子等上面摩擦阴部。大一些的宝贝会彼此之间脱了衣服好奇地去察看对方的生殖器等等。对于宝宝私处的一些常见问题,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男宝宝篇

q1:儿子的小鸡鸡还不到1cm。是否太小了?

a:男孩子阴茎长短各有差别,而且阴茎的长度妈妈是很难正确测量的,有的只是看起来小而已。还有一种情况叫埋没阴茎,就是阴茎藏在皮下脂肪中。所以不用太担心。

q2:宝宝的小鸡鸡怎么也会变硬呢?

a:男宝宝在排尿前阴茎也会呈现膨胀状态,这是由于膀胱里积存了尿液,阴茎受刺激而形成勃起状态,不同于大人的勃起,并不是性方面的行为。

q3:小鸡鸡有点发炎,该涂一点*膏吗?

a:如果有发炎症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在发炎部位涂抹*膏,否则可能会有恶化的危险。去医院请医生检查一下,然后对症下*。此外,给宝宝穿上尿布之前,最好能让宝宝的小屁股完全晾干,这样可以预防炎症的发生。

【二】5个月宝宝吐奶是怎么回事怎么处理-婴儿保健

有些宝宝到了5个月都还在吐奶,父母就会担心是不是宝宝身体出现问题,5个月宝宝吐奶是怎么回事?其实宝宝吐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5个月宝宝吐奶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喂的太多或者对奶水没兴趣的原因,只要不是严重的吐奶,对宝宝的身体都不会造成影响。

5个月宝宝吐奶是怎么回事

5个月宝宝吐奶是怎么回事

1、5个月宝宝容易吐奶,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新生宝宝,身体各方面机能正处于逐渐发育当中,其中宝宝吐奶就是因为宝宝食道与胃之间的贲门还没有发育成熟所导致。这种生理性的宝宝吐奶情况是正常情况。

2、5个月宝宝吐奶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不用太担心。新生儿胃的位置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也较松弛,一旦吃奶量稍多,即可发生吐奶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吐奶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当宝宝长到七八个月时便会停止。

3、小于6个月的宝宝吐奶是常见情况,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宝宝多多少少都有吐奶现象,但6个月以后吐奶的情况就会开始减少,不过这也有些个别的宝宝及时是6个月后依然有可能会出现吐奶现象。

4、孩子偶尔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连续吐几次,每次喂奶时均吐,应注意孩子是否有发热,大便情况如何,精神有无改变等等。可能胃肠道本身有问题,也可能其他系统有病变存在,应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5个月宝宝吐奶是怎么回事

5个月宝宝吐奶怎么办

5个月的宝宝吐奶中医来说属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中感受寒凉之邪可以导致胃气不舒,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吐奶的现象。可以吃点猴枣散或四磨汤,再就是可以给孩子用点生姜红糖水,止吐效果很好。而且生姜还有暖胃的作用,正好可以抵抗胃中寒凉的邪气,此外注意给孩子保暖多喝温水,多竖着饱孩子并且喂奶后要给孩子拍拍后背,可以有效的防止吐奶。

1、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

2、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让宝宝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宝宝背部,这个动作可将吞入胃中的空气排出,以减少胃的压力。

3、奶瓶开孔要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空气容易由嘴角处吸入口腔再进入胃中;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碍呼吸气管的通路。

4、在喂食完毕后,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会儿,并轻拍其背部。在躺下时,也应将宝宝上半身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5个月宝宝吐奶怎么办

5个月宝宝吐奶护理方法

1、5个月宝宝吐奶后身体水分容易流失,要注意及时为宝宝补充水分,但是补水宜在吐奶30分钟之后进行。孩子吐奶后,如果马上给孩子补充水分,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因此,最好在吐后30分钟左右用勺先一点点地试着给孩子喂些白水。

2、易吐奶的孩子消化功能比较差,添加辅食的时候要少量多次添加,从一种到多种添加,从稀到稠,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借助*物进行调理, 5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吃一点小中*来调解胃肠功能减轻呕吐。

3、在5个月宝宝吐奶之后,由于吐出的奶里面含有胃酸,这对宝宝的牙齿发育有一定影响,所以吐完奶后最好做口腔护理,也就是喂白开水,一次喂10毫升。喂水可以滋养和保护宝宝的脏器。

5个月宝宝吐奶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窒息致死。宝宝吐奶后如果奶液反流入呼吸系统,轻则会引起肺炎,重则会导致宝宝窒息。因此在让孩子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孩子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着时发生吐奶,妈妈可以把孩子脸侧向一边。

以上就是关于5个月宝宝吐奶的相关介绍,关心则乱,遇到宝宝吐奶弄清楚原因才是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只是轻微吐奶父母就不用太担心,随着宝宝的成长,吐奶的情况会慢慢消失的。

【三】给宝宝剃和尚头的四大危害-婴儿保健

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东西方人拥有不同的头发。东方人的头发一般为黑色;西方人,尤其是白种人的头发,可以说是色彩丰富。这些都是遗传的结果。有些父母头发漂亮浓密,其子女也多半如此。

除遗传外,一个人的毛发长得好不好,快不快,跟年龄、营养、健康状况、体质和气候都有关系。一个身体健康营养丰富的的人,头发总是密密的、黑黑的,而身体不健康的人,头发多半比较稀疏,有的甚至成片脱落,且颜色发黄,没有光泽。

宝毛发的状况只要不是特别枯黄、毛刺刺的,一般3个月以后会长好。可适当补充一些鱼肝油 ,多带宝宝晒晒太阳。

剃光头害处多多

1.减少了头发保护功能

不少人以为头发会增加温度,这是对头发的误解。事实上,头发可以保护宝宝的头部,当头部受到意外袭击或外界物件的伤害时,浓密而富有弹性的头发首当其冲,可以防止或减轻头部的损伤;另外,头发有帮助人体散热,调解温度的功能。给孩子剃光头实际减弱了人体散热功能。对于体温调节功能没法与完全的宝宝,头发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头发不宜留得过长,因为除了通过呼吸排出人体部分热量外,皮肤排汗是排出热量的主要途径。但给宝宝剃太短的头发或剃光头也不可取,那样会导致以下几种疾病发生:

2.容易引发头皮感染

不少医院都接诊过由于剃头不当导致头部长痘痘,或出现皮肤感染等问题的患儿。孩子抵抗力弱,一些对大人来说可能是普通的皮肤感染,对宝宝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伤害。

宝宝头皮稚嫩,在剃头时容易损伤头皮及毛囊组织,即使是技术熟练的理发师,剃发后也没有出血,但是头皮上已留下了肉眼看不见的创伤,剃刀及皮肤上的细菌可乘机入侵,各种细菌会乘隙而入,发生痱子、疖子等,严重者会引起败血症。

并且,虽然剃短头或光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排汗,但汗液里的盐分也直接刺激皮肤,宝宝会觉得头皮瘙痒。另外,因宝宝头发较少,一出汗就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抓痒,一旦抓出伤痕,就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