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孕妇堂!

孕妇堂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护理 > 育儿知识

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时间:2021-08-20 00:00:00 浏览:41

新生儿护理要点 1、清理口腔 2、保温 3、滴眼 4、温度和光线 5、衣服和尿布 6、睡眠和睡姿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怎么照顾刚出生的宝宝!?”吧。

胎儿自出生后至28天叫新生儿,这一时期是宝宝生活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期。胎儿在子宫内环境稳定,恒温,不受病菌直接侵袭,也不用自己摄食,出生后环境冷热不同,干。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保健重点放在第一周。1.合理喂养: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食品,应鼓励和支。 应特别注意保暖。 3.日常护理: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体温和大小便。

宝宝的日常护理包括:每日记录宝宝喂养、大小便情况、成长记录;宝宝用品和衣物的清洗消毒;洗澡、游泳抚触、五官护理、脐部护理、臀部护理、黄疸监测。

新生女婴护理要注意什么?

新生儿鼻腔护理 新生儿的鼻腔经常会有分泌物堵塞鼻孔影响呼吸,可用棉签或小毛巾角蘸水后湿润鼻腔内干痂,再轻轻按压鼻根部,然后用棉签取出。 新生儿脐带护理 。

你作为一个新妈妈不要忽略对孩情感,语言,肢体,行为能力的培养,另外视觉能力,俯卧能力,等等很多很多,你作为一个妈妈就每天照顾好宝宝不让他哭闹就ok了,你。

胎儿自出生后至28天叫新生儿,这一时期是宝宝生活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期。胎儿在子宫内环境稳定,恒温,不受病菌直接侵袭,也不用自己摄食,出生后环境冷热不同,干。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怎么照顾刚出生的宝宝!?”相关内容,你好,首先新生儿要注意保暖,过冷或过热都不利孩子的健康,测量方法主要是摸孩。 这就要求妈妈要熟悉孩子的体温。 其次,孩子的喂养,分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 如果。

延伸阅读

【一】警惕!那些导致新生儿睡觉时抽搐的原因-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是很多疾病的症状,但是很多宝宝都会出现睡觉时抽搐的情况,家长应该分清导致新生儿睡觉时抽搐是否是疾病导致,如果是疾病导致的,伴随着抽搐的就会还有一些其他异常的情况,家长要留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的原因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的原因

1、颅内疾病

(1)脑组织缺血缺氧:该原因造成的抽搐占所有病例的2/3,发病一般集中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

(2)颅内出血:这类原因导致的惊厥和抽搐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3天;

(3)脑梗阻:以动脉梗阻为常见,容易在新生儿降生后4天出现。

2、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破伤风等,均可以造成宝宝抽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破伤风在发生抽搐的同时,一般会出现牙关紧咬的现象。如宝宝在妈妈的子宫内就已经安生了感染,一般会在出生3天后发生惊抽搐;如宝宝出生后发生了感染,往往在1周后才会出现类似现象。

3、代谢异常:比如,低血糖(出生3日内多见),低镁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维生素b6缺乏;胆红素代谢异常,氨基酸代谢异常,高酮酸血症等,可能导致新生儿持续地抽搐。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颅内出血、脑膜炎、核黄疸及脑发育畸形等;

5、新生儿破伤风常于生后4~6日出现抽搐,同时伴牙关紧闭;

6、代谢紊乱低钙、低镁血症以及低血糖患儿可发生抽搐。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的原因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怎么办

1、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来预防。例如癫痫病人需按医嘱服*,如果突然停*,即使是1天~2天,都会导致癫痫抽筋的发作。小儿高热易抽筋,及时退热可预防抽筋;缺钙会引起抽筋,所以小孩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食物,必要时服葡萄糖酸钙,钙片等),同时要多晒太阳,服食鱼肝油等。

2、一旦发生全身性突然抽搐,应镇静止痉,同时马上找医生。一般抽筋不会立即危害生命,所以不必过分惊慌,在医生到来前,应采取以下应急方法:

(1)立即将小儿平放于床上,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将患者领口,皮带,腰带等松解,注意不要使患者跌落地上。

(2)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牙齿咬伤舌,应以纱布或布条包绕的压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齿之间.并以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及合谷穴位,以上要求必须迅速完成。

(3)防止患者在剧烈抽搐时与周围硬物碰撞致伤,但绝不可用强力把抽搐的肢体压住,以免引起骨折。

关键是要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定发病原因,确诊以后治疗才有针对性,才会有好的效果。

新生儿睡觉时抽搐怎么办

温馨提示:新生儿抽搐是大脑功能暂时性紊乱的一种表现,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所以会有抽搐的情况,家长要分清正常抽搐与病理性抽搐哦。

【二】新生儿护理视频教程-育儿知识

在保温箱,都是医院的护士护理吧,一般人都不用学了,不过每天的费用好似都挺高的,

1、保暖 为新生儿做检查及护理时,必须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而在24℃~25℃,身体只需通过血管舒缩的变化即可维持正常体温,不需出汗散热或加速代谢产热,此温度最有利新生儿健康。 2、预防感染 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卫生,在每次护理前。

宝宝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柔柔软软的,很多新手爸爸妈妈甚至是都不知道要怎么抱,更别说护理知识了。新生儿护理应该注意哪些呢? 1、喂奶、打嗝,每天母乳喂养8-12次,每次喂养后至少一侧排空乳房。母乳喂养的婴儿一天大约吃8-12次,要不分昼夜。

刚出生婴儿护理方法 1、脐部护理 脐带是连接宝宝和宝妈的纽带,当宝宝出生后,脐带就要被剪断,而脐带连接着宝宝的肚脐,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对于婴儿的脐带,一定要处理好,要保持创面的干燥,避免感染发炎。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

《新生儿?婴儿护理养育指南》电子版包含哪些...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可能不太了解关于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关于新生儿的日常护理知识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关于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简单介绍。生活环境的安排 应以母婴同室分床为宜,这时应保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居室氛围安静,室内温度保持。

提供几个下载地址如下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http://basic.shsmu.edu.cn/jpkc/myhl/ppt/22.ppt http://www.3722.cn/softdown/list.asp?id=213412 http://cnshu.cn/new/45651.html

新生儿护理基本常识有哪些

1、吃完奶拍奶嗝。放到后右侧卧位比较好,不容易吐,但是这个会导致偏头,头型不好看了。有时候奶嗝拍不出来,就多抱一会儿,小编经常抱1小时多。不抖动,不摇晃,最好就固定一个姿势。 2、使用奶瓶喂奶需要注意把奶嘴充满。 3、不要让宝宝饿的太。

【三】新生儿护理常见问题解答-新生儿护理

宝宝出生后,

带给爸妈无限欢喜,

但是,对所有爸妈来讲,

带宝宝都是不用考证就能上岗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

即使准爸妈看过多小百科,但是,面对娇嫩的婴儿时,新手爸妈难免会手忙脚乱,更何况周围还有闺蜜的育儿经,父母的经验之谈在一旁“指手画脚”,新手爸妈犯难了……

五花八门的婴儿方式,

很容易陷入误区,

下面就快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吧。

经常亲吻宝宝的

我们能理解父母喜爱宝宝的心情,但是宝贝们的免疫系统和抵抗力都还有待完善,这样的“亲密接触”很容易将大人身上的细菌传染给宝宝(如口腔中的微生菌就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被传染到宝宝身上),导致宝宝生病。

情感交流的方式个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用亲吻额头、小手代替亲吻嘴巴,更要避免让其他来探视的人随意亲吻宝宝的嘴巴和脸颊。

防止婴儿抓伤自己戴手套

伊能静曾在微博中晒出女儿的萌照,照片中小米粒非常乖巧,双手带着厚厚的白色手套。这种情况,可能是为了防止宝宝抓脸、抓伤。

但很多细心的网友看到,纷纷在底下留言提醒:戴手套对宝宝不好!

一些妈妈担心宝宝的指甲把脸抓伤了,就赶紧给宝宝戴上婴儿手套。手套袜套不仅阻隔了宝宝的小手小脚获得充足的触觉体验,还会阻碍手脚的活动。手脚几乎是我们这辈子用得最多的身体部位了,一双灵巧有力的小手对宝宝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极其重要。

此外,手套袜套的线头可能还会缠住宝宝的指头,严重的会导致指头坏死。

让婴儿睡在大人中间

许多年轻父母在睡觉时总喜欢把婴儿放在中间,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在人体中。脑组织的耗氧量非常大。—般情况下,孩子越小,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比例也越大。孩子睡在父母中间。就会使其处于一个极度缺氧而二氧化碳非常多的环境里,使婴幼儿出现睡觉不稳、做噩梦以及半夜哭闹等现象,直接妨碍了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用沐浴产品过度洗澡

要知道,婴儿的皮肤角质层软而薄,血管丰富,吸收能力非常强,如果洗澡次数过频,或洗澡时使用*皂及碱性强的肥皂,会因皮肤表面油脂被去除而降低皮肤防御功能。因此,婴儿洗澡忌过多。

剪婴儿眼睫毛

目前有些年轻的妈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漂亮些。总喜欢把孩子的眼睫毛剪掉。认为这样可以使眼睫毛长得长。

其实,一根眼睫毛的寿命大概只有90天,可想而知。结孩子剪眼睫毛,是不会使眼睫毛长得更长的。再者,眼睫毛具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可以防止灰尘等物质直接进入眼内。眼睫毛剪掉以后,就失去了保护作用,眼睛很容易被侵蚀,从而引起各种眼疾病。

孩子还不会吃饭的时候,给孩子补钙、补铁、补锌……孩子会吃饭了又开始大鱼大肉的伺候,实际上,给孩子“多”的,不一定对孩子好。

过量补钙,孩子吸收、消化不了,反而会造成钙沉积,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肾结石、胆道或者泌尿系统结石,而大鱼大肉的结果是导致肥胖儿。可见,大量进补的副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

对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会吃辅食的孩子来说,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才有利孩子成长。如果真的担心孩子缺少某些元素,也一定要经过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猜你喜欢

反馈